201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獲獎結果近日揭曉。經過近四個月的申報、評選、審核,共有25項成果從70家單位申報的146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其中,“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摘得特等獎桂冠,“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等9項成果獲一等獎,“1:100萬(E49)海南島幅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等15項成果獲二等獎,獲獎項目涵蓋了能源、礦產、海洋、地質科技等不同領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獎項自2012年設置以來,特等獎首次有了歸屬。獲得特等獎的“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項目歷經10年攻關,首次在南海北部陸坡發(fā)現大量冷泉碳酸鹽,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圈定了6個成礦遠景區(qū)、19個成礦區(qū)帶、25個有利區(qū)塊和24個鉆探目標,預測遠景區(qū)總面積14.84×104平方千米,預測遠景資源量為744億噸油當量,粗略估算具有超百萬億元經濟價值潛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的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評價體系及適合南海北部陸坡水合物礦藏勘探的識別技術,制訂了相應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技術標準和評價規(guī)范。
據了解,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獎的設置是踐行地質調查工作新思路的具體舉措,其前身為“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于2015年12月正式更名。該獎項更注重成果是否解決了資源環(huán)境問題和基礎地質問題、是否實現了轉化應用和有效服務、是否推進了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技術方法進步、是否促進了人才成長和團隊建設;評選范圍上,不再局限于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成果,局直屬單位承擔的其他來源項目或未依托項目的個人或集體完成的成果也可申報;評選項數上,摒棄了以往“不超過100項”的規(guī)定,通過專家背靠背方式進行網上預審,由評選組織單位綜合考慮專家網上預審結果及申報成果總體情況,研究確定獎勵指標控制數。
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分為能源與其他礦產資源、水工環(huán)地質、基礎地質、技術方法和管理支撐五個專業(yè)類別,設立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特等獎從一等獎中優(yōu)選產生。下一步,中國地質調查局將不斷完善獎勵評審工作機制,拓展工作平臺,將地質科技獎打造成地學領域的一流獎勵品牌,助推地質調查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