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公眾號.png)
答:泮村燈會起源于明代,于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三初次舉行。相傳,因當?shù)貫牡溸B年,泮村鄺姓十三世祖健齋曾拜訪嶺南名儒陳白沙,以求消災避禍之法。陳白沙認為泮村有獅、虎、象、馬、牛五座黑石獸山鎮(zhèn)守村落,但因獅王昏睡未醒,其余四獸作亂而致使災禍連連,可掛燈鳴炮、敲鑼打鼓喚醒獅王以保地方平安。
由此,泮村燈會相沿至今,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場傳承五百余年、聞名海內外的民俗盛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當?shù)鼐蜁园l(fā)組織村民進行舞燈巡游,巡游隊伍動輒上千人。40多個村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由于泮村燈會巡游全過程伴有各種民俗表演,頗具特色,所以先后被認定為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8年6月,“泮村燈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由此可見,泮村燈會既有嶺南大儒倡設的傳奇色彩,又反映著當?shù)卮迕衿砬笃桨驳臉闼厮枷?,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傳承后,其內涵也不斷豐富。